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十五則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沉痛證言,以及影音故事,用自己的肉身靈魂,建造希望的島嶼……
  
  ◎透過訪談、錄音、撰稿、攝影等工作,收錄15則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寫下受難者及其親友的見證。
  ◎15則受難者皆為臺中人士,所涉及案件包括基隆中學事件、大甲案、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顏錦華叛亂案、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廖學銳案、竹子山武裝基地叛亂賴添印案等等。
  ◎隨書附贈15則白色恐怖受案者故事影音光碟。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大力支持,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年度力作!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白色恐怖受害者口述歷史」第二本轉型正義專書。
  
  呂赫若 盧伯毅 劉 明 張如松 陳坤良 邱樹南 林東山 林祿山 林武河
  陳煜樞 蔡伯壎 廖學庚 黃金島 李森榮 林明永 林家田 李明憲
  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附贈十五則政治受難者故事影音光碟
  
  用自己的肉身靈魂,建造希望的島嶼
  
  失蹤的「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逃亡異鄉四十載的盧伯毅
  仗義疏財惹禍的劉明
  魂魄歸地的張如松、陳坤良、邱樹南
  兩代三人坐牢四十年的林東山、林祿山、林武河
  學國語入監的陳煜樞,謝雪紅啟迪思潮的蔡伯壎
  抑鬱終生的廖學庚,率領民軍作戰的黃金島
  一張紙條關10年的李森榮,計畫挾持軍艦的林明永
  議論時局繫獄的林家田,黨外小子到國會議員的李明憲
  
  十五則白色恐怖的沉痛證言,每一則都透露著暴力的荒謬
  每一段人生都沾染鮮血與淚水,每一句呼喊都是對殘暴政權的控訴
  走過漫漫長夜,初露微光,臺灣正迎向著希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翠 總顧問


  1962年,臺中人,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楊逵文教協會」理事長。創作以散文與文化評論見長,研究領域包含臺灣文學、臺灣婦女史、性別文化研究。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二二八口述歷史《孤寂煎熬四十五年》,以及臺灣文史研究論文近三十篇,並參與編纂《臺中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文學發展史》、《臺中文學史》、《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陳彥斌 主編

  南投中寮人,長居臺中逾三十年。曾任自立晚報記者暨特派員,望春風電臺臺長、臺灣日報採訪中心主任、國家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行政院《文化視窗》月刊主編、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及立委林佳龍服務團隊執行長、顧問。著有《填補地球裂縫的人》,發行《臺中風華》,主編《走讀雲林》、《講予全世界聽》、《臺中媽祖蔭臺灣》、《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等。現任: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2016)。

本書執筆撰稿人(按篇名順序)

魏吟冰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畢業,前自立晚報記者。離開採訪崗位約20年,近幾年偶有機會參與口訪,願為值得記錄的題材持續付出心力。

洪碧梧

  彰化人,畢業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目前為台中市新文化協會行政專員,身為解嚴後世代,正在追尋臺灣史的道路奔跑。

李盈萱

  高雄人,秉持著臺灣人不能不會說臺語,更不能不了解臺灣歷史的想法,大學畢業後馬上再轉攻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希望未來能搶救更多的臺灣史。

曹欽榮

  1953年生,畢業於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1988年創台灣遊藝設計公司至今,參與規劃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綠島人權園區,出版多本口述專書,長期關注轉型正義、社會議題。

張慶宗

  世居大甲社尾人,小學老師退休,專研大甲歷史,著有《鎮瀾宮誌》、《大甲貞節媽的故事》、《大甲鎮志。開墾篇》,曾與陳炘、郭明哲家族為鄰親。

鄭進興

  1957年生於臺中市。從事新聞採訪工作將近三十年,曾任聯合報、中國時報記者和雜誌社記者。

廖建超

  南投人,輔仁大學經濟系、輔系生命科學系畢業。原本任職南科奇美電,近來專心投入社會運動。希望將來臺灣成為愛和平、重人權的民主國家。

鄭承欣

  來自澎湖馬公,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畢業。曾任國中代課老師,現以雍正年間,大肚溪南北岸泉漳械鬥為舞台,穿插邵族骨宗事件,正在著手寫作大河小說《百年之歌》。

目錄

| 市長序 | 邁開轉型正義的步伐 林佳龍
| 局長序 | 面對悲愴,走出悲情 王志誠
| 主編的話 | 與時間賽跑 陳彥斌
| 導論 | 從強權的羅剎海市出走,追想陽光 楊翠
 
謎樣的遺憾拼圖──呂赫若 
採訪、撰稿:魏吟冰
 
剖半的人生 逃亡辛酸淚──盧伯毅 
採訪、撰稿:陳彥斌、洪碧梧
 
仗義疏財 劉家風雲變色──劉明 
採訪:陳彥斌、李盈萱、洪碧梧 撰稿:李盈萱、陳彥斌
 
魂魄歸地 淒雲慘霧的張家──張如松
採訪:曹欽榮、陳銘城、林芳微 撰稿:陳彥斌
 
命喪槍下 家人白色恐怖罩頂──陳坤良
採訪:張慶宗 撰稿:張慶宗
 
來不及相見──邱樹南
採訪、撰稿:鄭進興
 
兩代三人 坐牢四十年──林東山、林祿山、林武河
採訪:廖建超 撰稿:廖建超、陳彥斌
 
黑牢之後 開拓山林一甲子──陳煜樞
採訪:曹欽榮、洪碧梧 撰稿:洪碧梧
 
從民軍二七部隊到翻譯史書──蔡伯壎
採訪、撰稿:廖建超
 
抑鬱難伸的社會之獄──廖學庚
採訪、撰稿:魏吟冰
 
韌命鐵血漢 一生奉獻為臺灣──黃金島
採訪、撰稿:鄭進興
 
魚市裡滋生「臺灣獨立」根苗 十年鐵窗──李森榮
採訪:曹欽榮 撰稿:林芳微、陳彥斌
 
策劃艦艇叛變為獨立──林明永
採訪、撰稿:鄭進興、陳彥斌
 
荒謬時代的脫軌人生──林家田
採訪、撰稿:魏吟冰
 
從黨外小子到國會議員──李明憲
採訪:鄭承欣 撰稿:鄭承欣、陳彥斌
 
 

市長序
  
邁開轉型正義的步伐 臺中市長 林佳龍

  
  追求轉型正義中,還原威權時代的迫害,被視為最基礎工作。臺中市繼去年完成白色恐怖受害者口述歷史,出版《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後,第二本《黯到盡處,看見光》也已付梓,為我們城市的傷痕歷史又還原了一塊。
  
  比起第一本的傷痛,第二本讀來更讓人黯然神傷,更感威權獨裁的可怕。十五篇共十七位受難者血淚斑斑,兩位小學老師張如松、陳坤良,及一位樸實農民邱樹南,僅被懷疑和地下黨有關,即被押赴刑場槍決。家人則從此陷入白色恐怖的黑暗歲月。集作家、聲樂家,又是雕刻聖手的呂赫若,被喻為「臺灣第一才子」,因當局追捕而逃亡,從此失蹤。家人直到數十年後才被祕密告知,他在1950年即被毒蛇咬死,可是後代迄今還尋不到屍骨。
  
  早慧的盧伯毅,讀臺中一中、臺大經濟系,二二八事件後也因追捕而逃亡失蹤,四十年後妻女才接到他寄自韓國的信,他在異鄉因沒有身分,一生落魄、潦倒,直到抑鬱而終。現任新民中學董事長劉昭惠的父親劉明,當年是臺灣礦業鉅子,因仗義疏財性格,竟被控「資匪」,判刑十年,龐大家產慘遭沒收。原是天堂般的家庭生活,一夜之間墜入地獄。
  
  還有霧峰萬斗六林東山叔姪同受害,三人坐監牢期加起來超過四十年。黃金島被控叛亂案,判無期徒刑,坐牢廿四年。還有蔡伯壎、陳煜樞、廖學庚、李森榮、林明永、林家田,以及曾任議員、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的李明憲。他們的受難,都是臺灣民主進程的血淚見證。
  
  感謝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的支持,文化局同仁的努力,特別是「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的執行,他們從極為欠缺的歷史資料中,辛苦的去摸索、爬梳,尋找一位又一位當年的受害人或家屬,說服大家共同來彌補、堆砌這塊被蓄意淹沒的歷史。
  
  更難能可貴的,是新文化協會不僅完稿出書,還四處演講、推廣,第一本《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不僅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之佳作獎,且在反應熱烈下再版,這在官方出版書刊中相當難得,蔡英文總統也在閱讀後深受感動,專程前來臺中探訪當年被槍決的顧瑛遺孀韓家璧女士,可見臺中市的人權檔案起步雖晚,但進行才兩年,卻已得到了初步的成果。
  
  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強調追求轉型正義是未來施政的重要一環。她並說:「挖掘真相,弭平傷痕,釐清責任。從此以後,過去的歷史不再是臺灣分裂的原因,而是臺灣一起往前走的動力。」臺中,在臺灣轉型正義的道路上,不僅不會缺席,而且將全面而積極。
  
局長序
  
面對悲愴,走出悲情 臺中市文化局局長 王志誠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臺中地區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的計畫今年進入第二年了,十五個故事依舊交織著動盪洶湧的時代、不正常國家的黎民辛酸血淚,讀之令人心痛。
  
  封建威權體制下上演的殘害荒謬的劇碼,受難者或成槍下亡魂或流落異鄉、抑鬱難伸,更悲慘的是,十五個幸福的家庭幾乎都被摧毀。尤其是受難者子女在事件發生時多屬年幼,面對失去至親的悲痛、家中經濟困頓無法升學、警察特務的跟監或親朋因恐懼的疏離等等。在生命萌芽初期,他們的人生被迫轉了彎,走上與預期不同的人生路。面對這些受難者及其家屬,「感同身受」的話說來有些勉強與矯情,他們所面對的巨大衝擊與痛苦,絕非尋常的我們所能完全體會。
  
  在這些悲痛的受難故事中,透過實踐、追憶與敘說,我們看到了存積已久的傷痛,找到了一種和解的可能與宣洩的去處。和解不一定是完全的原諒,卻可以是一道打開協商的大門。對年幼時父親即受難的家屬來說,很不幸地,怨懟的對象不一定來自於他們懵懂不知的加害者,而是殘酷地指向關係最親密的受難者,這無異在受難者身上又烙下了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疤。不管是對加害者、家屬與受難者之間,踏出和解的第一步尤其艱辛,其中牽扯複雜糾葛的情緒很難為外人道,但在本書中我們看到有些受難者家屬積極投入「臺中市二二八關懷協會」;有些成年後透過對話與爬梳,化解了心中的怨,找到作為受難者子女驕傲的身分認同。
  
  繼續承辦第二年的「台中市新文化協會」除了更努力發掘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加以口訪整理外,很高興看到一個現象,就是今年的採訪撰稿者多了年輕世代的生力軍。近幾年來,世代公平與轉型正義議題在社會上引發熱議,更多青年投身參與公共事務,建構、實踐本土論述。本書的個案多為知識分子,甚至有些是叔姪或兄弟家族共同受難,這也是戰後國民黨政權整肅知識分子,形成知識分子參與公共事務斷層的重要特徵。因此,過往那一段政治加害者造成傷痛集體記憶的紀錄,由這群當代覺醒熱血的年輕採訪撰稿者記錄,在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更是別具意義。
  
  政治迫害,影響廣泛、深痛至極,轉型正義的療癒也應徹底落實。採訪、撰稿到出版只是一個起步,這些真實的歷史必須能被閱讀、被看見,成為歷史教育的一部分。本書出版後,文化局亦將積極推廣,讓市民藉由真實鮮活的個案故事,瞭解在那個並不遙遠的年代所發生的荒謬殘酷的壓迫,也讓這些因獨裁政權影響的受難者,以及因此被改變命運的受難者家屬,都能得到撫慰,而臺灣的社會也透過深度反省與實踐,迎向陽光的、永續的、民主的康莊大道。
  
主編的話
  
與時間賽跑 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 陳彥斌

  
  進行政治受難者口訪工作,最緊張的莫過於和時間賽跑,一九六○、七○年代的受難者狀況還好,五○年代的受難者就急速凋零,能訪到當事人機會是越來越難得了,因為他們都已逾九十高齡,即使猶健在,身體也不一定能負荷。
  
  今年(2016)協會承辦臺中悼念二二八活動時,有兩位老先生主動找上我,表明他們都是白色恐怖受害者,樂於接受訪問。我喜出望外之餘,也自忖三月間協會業務繁忙,所以相約前輩們四月間進行。
  
  四月中旬,我依前輩們留下的電話,興沖沖撥打過去。第一通接電話的是受難者的女兒,她獲悉我要訪問她父親,在電話另一端停頓了約一分多鐘,才勉為其難的說:「他不行了,他失智了」,我本能的表示無法接受,才一個多月時間「怎麼可能?」她女兒把電話拿給他,他就一直重複:「你是誰?」、「你是誰?」任憑我一再強調我是誰,也完全喚不起他的任何記憶,她女兒再接過電話說:「他連我都不認識了,怎麼可能記得你呢?」
  
  洩氣的掛掉電話,我再撥另一通,接的是一位女生,華語說得半生不熟。聽到我要找受難者,她說:「我明天就要搭飛機回泰國了,你怎麼現在才要找他?」原來她是受難者的外籍看護,受難者三月底往生了,四月初舉行告別式了,所以她馬上就需回泰國了!
  
  放下電話,我忍不住在桌上捶了一拳,心中無比悔恨,我為什麼不在二二八紀念日隔天就去訪兩位前輩呢?我竟然忘記這項縫補歷史的工作,是在與時間賽跑!
  
  另有一種遺憾,夾雜著無奈的心酸。去年我曾訪一位九十歲的受難者,他是第一批被送往火燒島勞改的政治犯。口訪進行到初稿即將完成階段,他竟表示「不方便繼續進行」,理由是他參加的受難者團體「不同意」。我說:「我們放棄沒關係,但你們的受難者團體或有別人要為你做口訪紀錄嗎?」他答說:「沒有!」他是一九五○年「臺中案」僅存的幾位長者之一,且都沒有被採訪發表過,只因參加團體的「另有考量」而無奈停止。我去年口訪他時,他還行動自如、言語清楚;今年我在一次活動中遇到他,他卻已拄著四腳拐杖、舉步維艱、言語困難。我不禁在心裡一再吶喊「為什麼?」
  
  決定進行白色恐怖口訪專書時,我們即設定五○年代的受難者為第一優先,除了年歲的威脅外,五○年代也是國府剛被共產黨逼到臺灣,對左派人士展開全面清剿的黑暗時代,多少人命喪馬場町,多少人被囚禁火燒島,多少人長年在黑牢煎熬、掙扎,他們是
  
  臺灣政治進程的血淚見證者,如今還被意識型態左右見證機會,不禁要令人扼腕三嘆!
  
  歲月不饒人,是我們進行這項工程的最大挑戰;政治的複雜、敏感,則使這頁被刻意掩遮半世紀的歷史,無法盡速釐清,這毋寧是我們最大的挫折與遺憾!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507720
  • 叢書系列:
  • 規格:精裝 / 35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謎樣的遺憾拼圖──呂赫若
 
受難者:呂赫若
 
現況:已歿
 
案件:1949~1950年「基隆中學」事件
 
案情概況:1949年爆發「基隆中學事件」,基隆中學校長也是《光明報》創辦人鍾浩東被舉報為匪諜被捕,時任《光明報》主編的呂赫若逃往臺北縣汐止石碇山區,蘇金英、陳春慶等人證實其於1950年於山區被毒蛇咬死,但始終未找到屍首。
 
受訪者:呂愛琴(呂赫若長女)、呂芳雄(呂赫若次子)
 
受訪時間:2016年4月15日(呂愛琴,自宅)
 
2016年4月18日(呂芳雄,自宅)
 
採訪、撰稿:魏吟冰
 
Story呂赫若
 
呂赫若,本名呂石堆,1914年生於臺中廳葫蘆墩支廳(豐原)潭仔墘區校栗林,父祖輩小有資產是當地頗具聲望的大戶人家。臺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執教於新竹峨眉公學校及南投營盤公學校,期間即從事小說創作,後赴日本東京深造修習聲樂,返臺後曾任教於建國中學及北一女中,集「作家」、「聲樂家」、「劇作家」於一身,故有「臺灣第一才子」之封號。
 
呂赫若成名甚早,短篇小說〈牛車〉1935年刊登於日本《文學評論》的新年號,隨即受到臺灣及日本文壇重視。受左翼社會主義思想影響甚深,作品多觸及「階級」與「性別」,對底層勞動者及封建社會桎梏的女性深有描述及同情。「呂赫若」筆名,日文之意是期許自己成為赫赫有名的年輕人。
 
1942年自日本返臺後,積極投入臺灣文壇活動,加入《臺灣文學》編輯,並擔任「臺灣文藝家協會」小說部理事,也為「臺灣演劇協會」撰寫大眾劇本及廣播劇。1943年更以短篇小說〈財子壽〉獲得第一回「臺灣文學賞」。終戰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1945年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並於次年一月擔任《人民導報》記者,1948年任《光明報》主編,對時局常有針砭,更變賣祖產成立「大安印版所」印行地下宣傳文件。
 
1949年發布戒嚴令,《光明報》創辦人鍾浩東被捕,呂赫若展開逃亡,躲在石碇山區,據當地人士證實1950年不幸於山區遭毒蛇咬死,走完熾熱卻短暫的一生。其妻、其子、其女則身受白色恐怖之苦。
 

 

 

 

按科技檔案存放材料的性質, 分不同的密級, 專設保密科技檔案庫,嚴格執行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對沒有得到當事人授權的情況下發生外泄或丟失機密材料要承擔責任, 嚴肅處理, 要讓科技人員放心歸檔, 方便使用。要努力開拓科技檔案的服務項目, 在管理辦法中要鼓勵計劃外科技檔案、科研系統外的科技檔案自覺歸檔或委託代管, 要讓科技檔案涵蓋更廣的領域, 擴大館藏規模和種類。 進行同步管理嚴格執行「三納入」制度, 即將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積累和歸檔納入科技管理工作程序, 納入工作計劃, 納入科技人員職責。嚴格實行「四同步」管理, 即下達計劃任務與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歸檔要求同步; 檢查計劃進度與檢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況同步; 驗收、鑑定科研成果與驗收、鑑定科技檔案材料同步;上報登記和評審獎勵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員提職考核與檔案部門出具專題歸檔情況證明材料同步。在制度上切實保證按質按量完成科技檔案工作。為了發揮科技檔案的監督作用, 在職稱評定、項目驗收評獎時, 必須要有科技檔案部門出具的證明, 否則不予辦理, 使科技檔案成為科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2KDB06Q.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3897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神岡肌肉緊繃看什麼科大里味覺異常中醫推薦南屯口乾舌燥中醫推薦
西屯頭部發麻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霧峰睡眠品質變差治療中醫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中醫診所霧峰噁心治療中醫 北屯肌肉緊繃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中醫診所台中自律神經失調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龍井心悸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這間中醫診所很大推西屯大量出汗改善中醫診所 霧峰睡不著看什麼科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p12us90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